要绿水青山还是要金山银山?这曾是困扰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的一道难题。改革开放后,余村靠着优质矿石资源成为安吉“首富村”,老百姓腰包鼓起来了,村庄的生态环境却受到了严重影响。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两山”理念的历史性出场,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重新思考,给处于经济转型十字路口的余村指明了方向。十多年来,余村经济转型的“小切口”映射的是时代前行的“大变革”。“两山”理念不仅重塑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
抉择
是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生态?这曾是困扰中国与世界的时代之问。
在人类工业化早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呈现此消彼长的对立态势,高速发展意味着资源高消耗,大量生产就会带来大量浪费。生态环境与经济飞跃不可兼得的观念,深深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20世纪90年代,天目山脉脚下的余村就备受这个问题的困扰。“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彼时,余村仅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3个矿山,依靠开采矿石、生产水泥等发展起来的余村,年利润达200多万元。
钱袋子鼓了,余村人却“苦”了:山体被毁、植被受损、河水污染、事故不断。“工人们从矿上回到家,脸上全是黑的,只能看清两只眼睛,家人都认不出他们。”村里的老人回忆道。余村人痛定思痛,下决心关停矿厂,但随之而来的是村集体收入大幅缩水,几乎半数以上村民没了收入来源。
是继续开采资源发展经济,还是关闭矿山保护生态?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余村,给抉择中的村民指明了方向:“一定不要再想着走老路,还是迷恋着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所以,刚才你们讲了,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资源是这里最宝贵的资源,应该说你们安吉做得很好,能感受到,你们今后要真正扎扎实实走一条‘生态立县’的道路。既然要‘生态立县’,总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什么都要。”
“两山”理念的提出,不仅为余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浙江乃至中国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指导。在有所为与有所失之间,中国作出了新抉择——不以环境为代价推动经济增长。
转化
一座山是“绿水青山”,一座山是“金山银山”,这两座山如何才能相互转化?“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看似是矛盾的两面,却又对立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
一方面,矛盾的一方可向另一方进行转化,从“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另一方面,这种矛盾双方的转化具有不可逆性,要在战略选择过程中有所扬弃,基于机会成本的权衡,做到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
在实践中,我国对这种矛盾的认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在这一历史时期,人们开采大自然所赋予的宝藏,沉浸在这种由生态环境到经济发展的转化所带来的享受与喜悦中,却没有意识到这是顾此失彼式的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经济增长带来了各种环境和资源问题,凸显出矛盾双方的对立性。人们开始从“先污染后治理”向“边污染边治理”进行转化。
第三个阶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们逐渐认识到,由生态环境到经济发展的转化,不是双方割裂的绝对取舍,而是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载体,孕育在生态经济共同体中的积极转化。既不顾此失彼,也不亡羊补牢,而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资源部成立以来,围绕“两统一”职责,不断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通过履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扎实开展国土“三调”,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逐步构建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管理制度框架;通过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设,加快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以制度和行动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放眼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由余村的一点星星之火,已蔓延至华夏大地,形成建设“美丽中国”的燎原之势。
为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福建省南平市2018年起开展“森林生态银行”试点,对碎片化的资源进行集中收储和整合优化,转换成连片优质的“资产包”,探索出了一条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修复绿水青山,2017年开始,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地区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推动抚仙湖流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为更好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安徽省黄山市通过加强对“五未”土地和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有效推动了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
曾经以高污染换取GDP的思路,带来了发展之痛、民生之患;如今“两山”理念正推动中国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双重改变,制度建设和价值观念的彼此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态获得感的和谐共进。
未来
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更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经验,正在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2020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到2060年,中国经济社会活动所必需的碳排放,将通过森林碳汇和其他人工技术手段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从而使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这展现了中国重信守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概念之一。肩负着能源转型的使命,“双碳”目标注定会对我国的产业布局、发展质量、生存空间带来深远影响。
在世界经济深度衰退、中国经济历经“压力测试”、绿色发展面临考验的关键时刻,碳中和考验着我们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越是困难挑战加大,越要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更要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把握好快与慢、加与减、破与立、当下与长远的辩证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越是困难挑战加大,越要向绿色转型要动力。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发展构筑起“绿色谱系”,为转型积聚起“绿色动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未来,我们要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让绿色发展的种子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让生态文明之树蓬勃生长、愈加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