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矿山

绿色矿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绿色矿山 > 绿色矿山

一江碧水映秀峰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表时间:2021-07-21 浏览次数: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天生丽质,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呵护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格调品位,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宜居城市。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认真做好“生态功课”,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擦亮绿色生态招牌

乘船从杨堤码头出发,顺流而下,仿佛徜徉在画中,两岸的绿色流淌下来,在江面上跳动,美景目不暇接。

“这一片山体,过去因采石被挖得满目疮痍。在自然资源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开展了生态修复,尽最大可能恢复自然面貌。现在几乎看不出开采的痕迹了……过去这片河滩上有许多乱搭建的餐馆,现在都拆除了……你看,那边的施工队正在进行岸线修复……”同行的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战略发展处副主任伍艳军不断向记者介绍着漓江的新变化,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漓管委)是桂林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桂林市委还成立了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工作委员会(漓工委)。“两委”的成立改变了过去“多龙治水”的局面,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筹各方利益的“三统一”。桂林对漓江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可见一斑。

2012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8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桂林市以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桂林以建设国际旅游胜地为引领,保护漓江,发展临桂,疏解老城、建设新区,通过完善规划,不断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实现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

“保护好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擦亮‘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块金字招牌,对于桂林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绿水青山的珍贵,意识到身上肩负的责任重大。”伍艳军说。

桂林以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为核心,把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重要工作,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2019年1月,桂林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自然资源局、漓管委、发改委、财政局负责人为组员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推进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建设。

2019年6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准,《桂林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工程方案(2019-2025年)》印发,重点实施漓江综合治理、漓江生态保护、漓江生态修复、城市生态提升、产业生态提升及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重点支撑六大工程。

如今,已实施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初步显现。漓江沿岸城镇和乡村污水处理设施逐步完善,漓江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漓江源头、沿岸森林全面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完成植树造林107.7万亩,漓江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80.46%。

还山水自然本色

在桂林市七星区铁山矿区,记者看到挖掘机在山顶上清除危岩。挖掘机下面,高约40米的陡峭岩壁是开山采石留下的“创伤”。七星区正在整区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铁山矿区是其中之一。

“这面山体比较陡峭,我们将以‘种植袋’的方式复绿。”项目设计方广西地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介绍,种植袋里有土壤、养料、草籽或树苗,从山脚开始堆积,15米一层,一直堆到山顶,相当于建造一个可供植物生长的缓坡。

在这座山的另一面,山体复绿已经完工。山坡上生长着小叶榕、迎春花、金银花等植物,原本裸露的岩石大都被绿色覆盖了。“再过两年,等草木的根扎深了,枝叶茂密了,就看不出人工的痕迹了。”工程师介绍,这一面岩壁坡度相对较缓,采取的是“V型槽”复绿,即在岩壁上开凿一个个槽子,覆上土壤,种植易存活的植物。“喀斯特地貌区的矿山生态修复难度大、成本高,我们在探索中总结经验,计划把铁山矿区项目打造成样本。”该工程师说。

私挖滥采曾是破坏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主因之一。目前,漓江河道挖砂问题已全面消除,修复非法采砂点近90万平方米。桂林已完成42座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其中漓江风景名胜区及可视范围内21座矿山全部复绿,修复面积136万平方米。

“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中,我们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桂林市自然资源局局长王飚介绍,2020年7月,该局对自然保护区内63座矿山进行整改,其中55座进行自然恢复,8座按“一矿一策”制定生态修复方案,实施工程修复。

该局还对全市历年来废弃矿山现状作了调查,编制了《桂林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方案》,对位于偏僻山区的废弃矿山,建议进行自然恢复;36座位于重要位置或城镇周边的矿山,拟开展工程生态修复;选取临桂区、灵川县几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作为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开展矿山生态修复的试点。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我们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王飚说,今后要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统筹做好第四轮矿产资源规划,指导各县合理布设若干砂石开采集中区,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砂石矿山资源集约化、规模化开采,建设绿色矿山,形成以大中型矿山为主的规模结构,满足地方砂石资源供需。

点燃乡村振兴引擎

渔村党支部书记唐存学在自己的手机背面、透明手机壳里放了一张20元人民币,他此刻正站在人民币背面那幅山水画前景的竹林里。这里是阳朔县兴坪镇渔村下辖的自然村大河背,一个被漓江三面环绕的村落。唐存学在这里土生土长。

“前段日子下大雨,江水冲倒了岸边一片凤尾竹,乡亲们主动去补种,说一定要保护好画里的这片竹林。如果看到江里漂着饮料瓶,乡亲们也会划小船去捡回来。”唐存学说,现在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很强,他们也因生态环境的改善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好。

而就在两年前,大河背村的江岸被冲得支离破碎,河滩上布满垃圾,生活污水甚至直排入江。隔江对望就是兴坪码头,看到这边脏乱,游客很少愿意过来。2019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的争取下,自治区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启动实施桂林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项目,其中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景观修复工程(二期)包含了大河背村的岸线修复项目。

该项目坚持景观自然、材料自然、工艺自然的原则。青石板路、鹅卵石河滩、原生树木,就连路边花坛也是就地取材垒成,显得自然而古朴。配套的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彻底解决了垃圾乱堆、污水横流的问题。

如今大河背村“环岛游”已成为当地的热门旅游项目。2020年,大河背村接待游客数量比2019年翻了一番,村民旅游收益同比增长36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40万元。

“过去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现在大部分都回来了,感觉这个古村落重新焕发了生机。”在大河背村经营民宿的张女士说。

灵川县定江镇南边村,有一处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世界级地质遗迹: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辅助层型剖面。同类型的剖面,世界上仅发现了3处。

“过去就是简单地划了范围保护起来,但周边的生态环境很差,前面是条臭水沟,道路也泥泞不堪。”灵川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阳文斌说,2019年年底实施的地质遗迹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改变了这里的面貌。

如今,地质遗迹公园已经建成。走进颇具特色的公园大门,绿树和鲜花环绕着地质科普长廊、广场,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流过。阳文斌说,现在这里人气越来越旺,下一步计划申请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结合地质遗迹保护做好南边村的规划,发展特色旅游业,推动乡村振兴。

通过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漓江沿岸涌现出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和小镇,生态优势正逐渐转化为发展优势,点燃了乡村振兴引擎。

统筹开展系统修复

桂林的山灵秀、奇特,许多外国友人来到这里后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本以为中国的山水画只是艺术家的想象,原来是真实存在的。这山,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但喀斯特地貌也带来了石漠化的灾害。

“据监测,漓江流域内石漠化土地面积达966.23平方公里,其中重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占石漠化总面积的84.7%。”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厅长陈建军不无担忧地说,漓江流域迫切需要全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屏障。

陈建军说,漓江流域内有7个重点生态保护区或禁止开发区,这些“生态斑块”管理制度较为健全,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管理,但存在被孤立的问题,统筹开展漓江上下游系统整治,构建连续的生态廊道,对提高漓江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尤为重要。

为统筹开展漓江上下游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桂林市通过招标确定了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和广西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为牵头单位的16家联合体,初步编制了《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方案》。广西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主任叶宗达说,工程涉及重要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矿区生态保护修复、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土地综合整治以及监测工程等六大类共13个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目前,该方案已完成国家有关部委的竞争性答辩,正在积极争取各方资金支持。

“接下来,我们将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两山’转化通道,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陈建军说,广西厅计划出台管理办法,遵循“谁修复、谁受益”原则,将矿山生态功能修复和后续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统筹考虑,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等激励机制,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25号
  • 电话:028-83222678 / 传真:028-83226885
  • 邮箱:sckyxh@qq.com / 邮编:610081
  • / 蜀ICP备19032230号-1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其内容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平台, 转载的文章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目的是分享行业内的资讯信息,本网站不会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凡注明“来源:四川省矿业协会”的文章均为本站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标注来源及作者;下载引用本站图片作为其他宣传等用途者,请事先征得我会同意。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 (masp.com), All Rights Reserve. 四川省矿业协会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32230号-1 备案号|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