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资讯

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矿业资讯

让巴蜀大地天蓝地绿水清 ——四川省自然资源系统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表时间:2020-04-27 浏览次数:

image.png

公园城市一瞥

image.png

生态修复后的九寨沟

image.png

南江光雾山重点生态功能区

image.png

青神县瑞峰镇竹林

image.png

眉山市瓦屋山自然保护区

从川西贡嘎山到川东渠江河口,是7300多米的落差;从川西北高原的涓涓细流到川南的浩荡长江,是上千公里的距离——这就是四川,多样、丰富,千河分布、湖泊密集,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巴山蜀水的秀美风光,更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在历史新起点上,四川自然资源系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高质量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努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生态优先、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国土空间规划 让管控更精准有效

今年3月印发的《四川省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重要原则之一。四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和未来风险评估,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协调好保护空间与发展空间的关系,在全省形成“各类空间各得其所”的格局。同时,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通过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把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为主的自然保护地和生态功能极重要、极敏感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做到应划尽划,合理确定国土空间保护、开发、修复格局,实现保护与发展并重,做到“发展空间地尽其用”,走一条“守护+展示”的发展新路。

科学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指导,是城市建设的依据。为了真正做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南充市在实施嘉陵江综合保护开发之初便提出了要保持原生态,体现亲水性,坚决不搞商业开发,不搞大型建筑,要保护好漫滩湿地、水系和生态植被;要坚持合理利用湿地生态资源,开展休闲游憩、游览观赏、科研科普活动,人工设施的建设要以生态系统干扰最小为前提。

2018年,四川省将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纳入了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南充市也确定了《嘉陵江流域(南充段)综合保护开发规划》编制框架,作为全国首个内河流域综合保护开发类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将嘉陵江流域(南充段)打造成为中国最美内河、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嘉陵江生态经济文化旅游走廊以及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嘉陵江。

而在此前,南充市已先后编制了33个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主城区城市控规全覆盖;编制了26个专项规划,涵盖交通、市政管网、城下空间、生态绿地、人防等各个领域,完成了70%的乡镇总体规划和60%的村庄规划,基本形成了市、县、乡、村层级清晰、梯次衔接的城乡规划体系。南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郭锡效介绍:“在这些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我们力争做到件件都应是作品、件件都该是精品、件件都还是艺术品。”

成都市也正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而实施的关键是高标准的规划。俯揽天府绿道体系:区域级、城区级、社区级三级绿道体系将共同织就全球规划设计最长的16930公里绿道系统。纵观全域公园版图:东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筑景成势;中部,锦江公园以锦江为脉贯穿南北48公里;西部,龙门山脉片区、都江堰精华灌区作为生态本底,打造1000个川西林盘。

成都市通过精雕细琢的规划,将绿色作为发展本底,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构建全域公园,实现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绿意尽染、生机勃发,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的公园城市正在蓬勃生长。

用途管制 守好四川绿水青山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人与自然资源关系的演进史,也是一部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史。如何破解保护与发展的时代命题,绿色发展既是辩证法,更是方法论。

站在光雾山镇普陀村高处四望,落日余晖倾洒在起伏的山峦上和葱郁的山林间,其间不经意地点缀着一栋栋白色的农宅,一切显得美丽、祥和而宁静。

普陀村隶属巴中市南江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我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是嘉陵江水系的重要源头之一,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山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2013年,南江县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普陀村属于二级保护区范围。拿村民郭意波的话来说,在这里即使砍一棵树也要审批。

面临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南江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打造旅游强县、加快绿色崛起战略。郭意波是这一战略的参与者与受益者。他将自家房屋加以改造,提供餐饮和住宿。由于有一手好厨艺,生意一直火爆,一家四口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从2019年开始,他又多了一份收入——参与国内首部沉浸式山水夜游《梦境光雾山》的演出,扮演“巴山背二哥”,每月增收至少1500元以上。

“村里的交通、住房条件大大改善了,环境比城里还舒服,收入比较稳定,这在以前可想都不敢想啊!”曾经的贫困群众罗青珍十分感慨。2019年,光雾山镇234户77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万元、1.6万元。

像南江这样位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市),在四川共有57个县,居全国第一,主要分布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秦巴山区、大小凉山地区,面积占全省65.4%,人口占全省的10.4%,通过实行差别化区域发展政策,取消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和生态脆弱的贫困县生产总值及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社区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的考核;制定四川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在分配均衡性转移支付时,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给予了支持,对属于民族地区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在税收分成上也给予支持,给重点生态功能区吃下“定心丸”。与此同时,通过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全域旅游、特色农牧业等绿色产业,为解决“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提供了支撑。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工业是城市发展的血液。然而,以企业规模集中为导向的单一经济组织方式,普遍存在定位不清晰、功能不完善、职住不平衡、资源不集约的问题,导致生产与生活失衡。2019年10月,成都发布的《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门槛》,为66个产业功能区构筑起一道“高门槛”。以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为例,其新引进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在使用工业用地时,亩均投资强度须大于350万元/亩,亩均税收大于30万元/亩。高门槛的背后,是对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期许。两年来,四川厅坚持有效破解规模不足与存量盘活利用统筹考虑,牵头制定《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关于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增强保障能力的指导意见》,支持采取区位调整、批文撤回等方式,从政策层面为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拓展路径。为加大盘活存量力度,印发《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批而未用土地盘活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明确盘活目标、路径,推进批而未用土地监测监管、统计分析、评价奖惩制度体系建设,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用地保障夯实基础。

生态修复 筑牢绿色根基

宜宾,全长江地理中心点,站在合江门码头可见金沙江与岷江合流的黄绿并流胜景。傍晚时分,码头旁是长江公园、水幕电影和绿道,沿江是灯光和来往的市民,好一幅美丽和谐的画面。

“宜宾三江六岸经过整治以后,城市形象和功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们经常会在长江边散步、健身。每当有外地朋友来宜宾,我也都会带他们到长江公园的亲水步道走走,看看水幕电影。”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王明励见证了这里从一片乱石滩变身公园的经历。“2013年,宜宾市三江口一带还是乱搭乱建的代名词,部分房屋破烂不堪,像这个岸边停了不少货船和餐饮趸船,沙滩被许多油污污染。江面上,不时有大片的油污飘过,各种废弃物也不时顺水漂流而下。”王明励比划着,他的言语里透着几分唏嘘。

如今,宜宾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实施三江六岸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一个美丽的、有活力的、人文的、生态的滨水景观休憩空间正在逐渐展现。行走在宜宾的“三江六岸”,以往的采砂船、餐饮船全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清水、绿岸和市民的笑容。

与宜宾相隔350公里的广安,也正悄悄地变化着。作为一座因资源而生的城市,丰富的煤炭、石灰石资源曾经造就了广安的辉煌,却也留下了最大的伤痛。有人说,华蓥山病了,根在山上,却遍及全身。多年无序的过度开发,带来了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森林湿地资源退化、水土流失及石漠化、地质灾害频发、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大量生态环境遗留问题。1989年7月10日,华蓥市溪口镇发生崩滑型碎屑流灾害,一次性死亡221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除“5·12”汶川特大地震外一次性死亡人数最多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痛则思变,2017年底,广安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作为全国6个项目之一、四川省唯一的项目,成功纳入国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一盘棋”的治理思路,让一度患上“生态病”的华蓥山逐渐恢复了生机。

绿水青山间坐落的一栋栋农家小屋精美别致,四通八达的通村公路延伸到家家户户门口,田野里鲜花绽放,产业蓬勃发展,三五成群的游客在干净整洁的乡村小道上走走停停。这样的田园美景,就在实施生态修复后的邻水县金垭村。“金垭村曾是全县深度贫困村。”长安乡乡长陈飞说,过去一提到金垭村大家共同的反应就是摇头,田块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让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撂荒村。2018年,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后,谁也不曾想到撂荒的田地成了香饽饽。两年间,金垭村贫困发生率从20%下降到了0.6%。

探索、创新、示范,两年多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推动者、实践者,四川省自然资源部门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出台《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管理规定》《规范重大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通知》《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程(试行)》《土地整治重大扶贫项目新增耕地上图工作技术要求》等系列规范;编制完成《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方案》《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纲要》;协调推进长江、黄河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切实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25号
  • 电话:028-83222678 / 传真:028-83226885
  • 邮箱:sckyxh@qq.com / 邮编:610081
  • / 蜀ICP备19032230号-1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其内容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平台, 转载的文章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目的是分享行业内的资讯信息,本网站不会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凡注明“来源:四川省矿业协会”的文章均为本站原创作品,转载时请标注来源及作者;下载引用本站图片作为其他宣传等用途者,请事先征得我会同意。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 (masp.com), All Rights Reserve. 四川省矿业协会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32230号-1 备案号| 技术支持:明腾网络
会员登陆